
香港大亨从事的行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产业,一类是金融业。吕志和虽然与前者沾边儿,但却不止步于此。与城中大亨相同的是,他的发家起源于战后,不同的是,真正令其跻身大亨之列的是他73岁时,也就是从2002年开始涉足的澳门博彩业,并在2018年以190亿美元的净资产位列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三,成为榜单前十位中惟一一位资产来源为博彩业的富豪,身家超过了外界印象中的澳门赌王何鸿燊,因此被称为澳门“新赌王”。
弯弯的一字笑眼、标志性的黑色鸭舌帽、年届90的吕志和近期在香港嘉华国际中心顶层接受财新记者专访。他看上去颇有神采,吐字、思路均很清晰,并不给人耄耋老矣的感觉。
过去一年,香港大亨们如李嘉诚、李兆基纷纷交棒退休,吕志和却依然活跃在工作一线。“他每天仍与不同部门的同事开会商讨业务。”吕志和的心腹说道。“70多年的工作经验,无论好坏成败,都想传给身边的伙计。”吕志和这样对财新记者说。
战后的吕家人重回故里,十几岁的吕志和则选择留在香港。他从汽车零件行的学徒做起, 三年后买下铺头再度当起老板。随后又将目标瞄准战后被弃用的重型机械,做起了贸易生意, 此后干脆直接做起了土木工程项目,开山、填海,完成香港观塘区的拓荒。20世纪60年代, 他试水房地产,然后又进军石矿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香港房地产业的“造富时期”,李嘉诚的长江实业(00001.HK, 后 为 长 江 和 记 实 业 ) 、 郑 裕 彤 的 新 世 界 发 展 ( 新世界发展(00017.HK) - 大型物业及投资发展商 ) 、 郭 得 胜 的 新 鸿 基 地 产 (新鸿基地产(00016.HK) - 香港最大的地产商之一)均在上世纪70年代登陆港股市场,李兆基的恒基兆业地产(恒基地产(00012.HK) - 香港四大房地产集团之一)也在 1981年进入资本市场,造就一番“大时代”。当时掌握了上游原材料——石矿建材的吕志 和,如果在下游领域住宅和商业地产全力发展,香港地产“四大家族”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将手中的土地拿来盖酒店。
1999年,澳门刚完成主权移交,但因经济衰退严重,连续四年负增长,失业率上升,而让这座城市赖以为生百年的博彩业滋生了不少社会治安问题,整座城市的发展陷入困境。澳门首任特首何厚铧选择向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开刀——打破博彩业的垄断格局,开放竞投博彩专营牌照。2002年,吕志和带领着银河娱乐,与20多家企业竞争,最终在澳门的三张赌牌中夺得一席之地。
吕志和在这一步上,走得格外大胆,其标书承诺的投资额接近百亿澳门元,是另两家获得赌牌者永利(40亿澳门元)和澳博(44亿澳门元)的2倍有余。不过,他的发展路径与其他人稍有不同,他倾向于建造综合度假村,强调非博彩(Non-Gaming)业务的发展,在澳门实现“MICE”模式(会议、奖励旅游、大型会议及展览、娱乐)。
2005年,吕志和让银河娱乐通过借壳手中上市公司嘉华建材,完成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操作,成为香港股市的首只博彩股。2013年,银河娱乐晋身恒生指数成分股,股价迅猛上涨,吕志和的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
吕志和也积极在海外市场寻求商机,对于确认开放博彩业的日本,也跃跃欲试。2019年5 月,负责澳门博彩业务的吕志和长子吕耀东公开宣布,会积极竞争日本赌牌。
有意思的是,两代“赌王”个人都没有赌博的爱好,何鸿燊如是,吕志和也一样。“可能 是因为工作太繁忙,闲暇时间我比较喜欢在度假城内逛街、看电影和品尝美食,或者打高尔夫 球、做运动。”吕志和说。
从白手起家到立足商界,每个香港大亨都有自己的一套营商哲学:李嘉诚强调“诚”,李兆基称要学会“以小博大”,而吕志和强调“先做好,再做大”。
“我对事一般是先小投入,搞试验,确定可行性和掌握成功方法后,再根据自身条件逐步扩展战场,直到有成功的把握才会全力冲锋。”吕志和向财新记者说,自己看事物一向比较长远,亦喜欢创新,但重点是顺势而为。当业务愈做愈大,行业愈做愈多,每一次的开拓更需要踏实和审时度势。
审慎稳健——吕志和的行事风格在开拓新业务时也是如此:在初探一个行业时,倾向选择 与这个行业的深耕者合作,从他人的经验中寻求突破。例如,上世纪70年代末在香港发展酒店 行业时,选择和美国假日酒店(Holiday Inn)合作,随后进军美国酒店业也是如此;最初进 入澳门博彩业时,也是先与美国金沙集团合作,尽管最后两家共同投得赌牌后,因发展理念不 合而拆伙,后来澳门特区政府把每张赌牌一拆二,将事情解决。
从最初的食品小贩,到重型机械贸易、石矿、建材、酒店、博彩,吕志和的事业,自有一番节奏,但一路走来,坎坷也是必修课。“我其实有很多故事可讲。”吕志和笑着说。在战火纷飞的“初创”时代,食品生意让他积累了200万日本军票(在20世纪40年代约合50万港元)的财富,但最终因日军投降撤离拒绝将军票兑换成港元,而变成一堆废纸。
面对朋友的背叛以及对手的逆袭,自己努力十多年的基业拱手让人,吕志和连续三天带着太太到太平山顶,“静静发呆,内心凄凉,有着一种无力感”。好在这一事件发生前,吕志和刚刚竞投获得安达臣石矿场第一和第二开采区合并后的独家经营权,合约期至2014年,这也是他东山再起的源泉。
1993年,吕志和在投资兴建广州最大规模的石矿场——黄陂石矿场时,因内地政府领导 班子换届被迫退出项目,只获得30万元的赔偿,而他在广州其他的地产项目也因种种原因遭政 府没收土地,这令吕志和经济损失惨重。“要不是我当时在香港和外国还赚了些钱,可能就此 一蹶不振。”吕志和说。
身边人的背叛、合作伙伴的分道扬镳、新兴市场拓展失利,都没有让吕志和“三振出 局”,或许也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他后来的行事风格。
之后的岁月里,吕志和并没有完全抛弃地产业务,但其规模在众多港资地产商里的排名, 位列四大家族之后。他也坦承,直到2000年前后,才将香港的地产业务作为主要方向,但已 错过了成为香港一线地产商的黄金机遇期。
不过,在吕志和看来,地产业快速爆发的发展模式也潜藏了巨大风险,这并不符合他做生 意习惯的“稳健持续”的发展路径。他表示,“当时如果做地产,生意规模可能比现在大五六 倍,但也可能在快速做大后遇到一个打击,最后全军覆没。”